浣溪沙·杜鹃
屈大均〔明代〕
血洒青山尽作花,花残人影未还家。声声只是为天涯。
有恨朱楼当凤阙,无穷青冢在龙沙。催还不得恨琵琶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杜鹃的啼血洒在青山化作朵朵红花,花儿已经凋零,游子还未还家,它那声声的啼唤,只是为了唤回远在天涯的游子啊!繁华的宫阙中美人们有着无穷的怨恨,绵绵幽恨的王昭君啊,长眠于塞外沙漠,归家不得只能用哀怨的琵琶声把思乡之恨抒发。
注释
浣溪沙:唐教坊曲名,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,后用作词牌名,又名“浣溪纱”“小庭花”等。此调有平仄两体。全词分上下两片,上片三句全用韵,下片末二句用韵,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。音节明快,句式整齐,易于上口,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。
朱楼、凤阙:皆指汉代宫阙,为帝王后妃所居之处。
青冢:此处指
创作背景
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,但从词文及其含义看,应当是作者寓居金陵(今南京市)时所作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贺新辉主编·清词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:北京燕山出版社,2006.09
赏析
这首词咏物,上片写杜鹃啼血而未唤得人归,其实是在写自身。下片写对怀国之士的同情和对国破家亡的悲痛。这首词采用象征、双关手法。语言深沉,感情强烈。
词上阙写杜鹃啼血却未唤得人归。杜鹃声声,是为唤回远在天涯的游子,口中啼叫出血,化作满山遍野的杜鹃花;可是直到花残花落,也未见人影返回家。这是在咏杜鹃,其实也是在写词人自身,借咏杜鹃之事,抒写他的悲凉慷慨、孤独悲愤。词人一生志在复明,到处奔走呼号,可谓坚定决绝,不遗余力。这“血洒青山尽作花”的大气磅礴之语,正是他忠贞不依、不屈不挠、竭尽心血的写照。然而尽管他像杜鹃啼血般呼唤流落四处的有志之士奋起复国,但却没有人响应。
简析
《浣溪沙杜鹃》是一首咏物词,咏写杜鹃鸟。词的上片写杜鹃啼血而未唤得人归,其实是在写自身,词人像杜鹃啼血般呼唤流落四处的有志之士奋起复国,但却没有人响应;下片写对怀国之士的同情和对国破家亡的悲痛。这首词采用象征、双关手法,语言深沉,感情强烈,抒发出极为沉痛的家国之思。
屈大均
屈大均(1630—1696)明末清初著名学者、诗人,与陈恭尹、梁佩兰并称“岭南三大家”,有“广东徐霞客”的美称。字翁山、介子,号莱圃,汉族,广东番禺人。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。后为僧,中年仍改儒服。诗有李白、屈原的遗风,著作多毁于雍正、乾隆两朝,后人辑有《翁山诗外》《翁山文外》《翁山易外》《广东新语》及《四朝成仁录》,合称“屈沱五书”。 6716篇诗文 72条名句
虎丘中秋夜
张岱〔明代〕
虎丘八月半,土著流寓、士夫眷属、女乐声伎、曲中名妓戏婆、民间少妇好女、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、清客帮闲、傒僮走空之辈,无不鳞集。自生公台、千人石、鹤涧、剑池、申文定祠,下至试剑石、一二山门,皆铺毡席地坐,登高望之,如雁落平沙,霞铺江上。天暝月上,鼓吹百十处,大吹大擂,十番铙钹,渔阳掺挝,动地翻天,雷轰鼎沸,呼叫不闻。更定,鼓铙渐歇,丝管繁兴,杂以歌唱,皆“锦帆开,澄湖万顷”同场大曲,蹲踏和锣丝竹肉声,不辨拍煞。更深,人渐散去,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,席席征歌,人人献技,南北杂之,管弦迭奏,听者方辨句字,藻鉴随之。二鼓人静,悉屏管弦,洞萧一缕,哀涩清绵,与肉相引,尚存三四,迭更为之。三鼓,月孤气肃,人皆寂阒,不杂蚊虻。一夫登场,高坐石上,不箫不拍,声出如丝,裂石穿云,串度抑扬,一字一刻。听者寻入针芥,心血为枯,不敢击节,惟有点头。然此时雁比而坐者,犹存百十人焉。使非苏州,焉讨识者!
送毛伯温
朱厚熜〔明代〕
大将南征胆气豪,腰横秋水雁翎刀。
风吹鼍鼓山河动,电闪旌旗日月高。
天上麒麟原有种,穴中蝼蚁岂能逃。
太平待诏归来日,朕与先生解战袍。